type
SubMenu
status
Published
date
Mar 30, 2023
slug
Bronze-Ware-1
summary
《翦商》是一部考古推理書籍,基於考古事實,對夏商的狀況開展了腦洞大開的推理。但又合乎考古發現的邏輯,即便考古大家許宏都挑不出什麽硬傷,並還爲之作序。既然是基於青銅時代的考古,其中提及的青銅器自然非常多,基本全是念不出的名稱,因此在這裏從網上收集相關資料作一個整理。
tags
文字
category
摘录
icon
password
Property
Apr 25, 2023 08:41 AM
💡
《翦商》是一部考古推理書籍,基於考古事實,對夏商的狀況開展了腦洞大開的推理。但又合乎考古發現的邏輯,即便考古大家許宏都挑不出什麽硬傷,並還爲之作序。既然是基於青銅時代的考古,其中提及的青銅器自然非常多,名稱在當代多不常用,難以準確讀出,因此在這裏從網上收集相關資料作一個整理。
中國青銅器是中國在夏商周時期的文化與科技的代表,具有特殊的社會地位,是森嚴等級制度的產物。中國青銅器最早出現於公元前五千年,到漢代逐漸由鐵器所取代,中國的青銅時代跨越了約三千年的歷史長河。青銅合金主要以銅-錫-鉛為主要原料。 補充1:純銅熔點高,熔化后流動性差,并且太軟。加入錫可以降低熔點,增加流動性,加入鉛后硬度增加,但是加太多會太脆。 補充2:彝(yí)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祭器。後來彝器成了中國商周時期青銅禮器的泛稱。

青銅炊器(鼎、

青銅炊器·鼎

青銅炊器·鼎·介绍

鼎,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煮食器,材質以青銅或陶為主。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先民就開始使用陶鼎,到金石並用時代,青銅鼎開始出現,經過夏商兩代的發展,青銅鼎的使用在周代達到鼎盛。青銅鼎是中國青銅器最重要的器形之一,貫穿了整個青銅時代的始終。除了作為食器,也有鼎是被用作承放食物或佐料的盛器,祭祀神明和祖先的禮器,陪葬的明器,甚至還有的被用作刑具。周代之後,隨著鐵器和灶台的普及,鼎逐漸被其他器形所取代。宋朝以後,隨著金石學的興起,又有一些鼎作為裝飾品出現,除仿古的銅鼎,還有一些是金銀器、玉器或者瓷器。
作為西周禮樂制度的一部分,列鼎制度規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九個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鼎成為等級和權力的象徵。相傳為夏代鑄造的九鼎也成為周天子王權的象徵。雖然有些鼎僅有十幾厘米高,幾千克重,但作為禮器的銅鼎卻往往非常巨大,已發現最大的后(司)母戊鼎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
鼎由足、腹、耳、蓋等部分組成。一般圓鼎為三足,方鼎為四足,但也存在四足的圓鼎。鼎一般無耳或有兩耳,根據耳的位置立於腹壁上方,還是附於腹壁側面,又可分為立耳和附耳。部分鼎還帶有鼎蓋,鼎蓋上一般帶有蓋鈕。鼎腹部一般帶有精美的紋飾,足部、耳部和鼎蓋也有飾有紋飾的。鼎上常見紋飾有獸面紋、乳釘紋、雲雷紋等。

青銅炊器·鼎·图例

后母戊鼎(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鼎)
中國商朝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也是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單件青銅器
后母戊鼎(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鼎) 中國商朝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也是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單件青銅器
子龍鼎(已經發現的最大商代圓鼎)2006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徵集,曾流落日本。
子龍鼎(已經發現的最大商代圓鼎)2006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徵集,曾流落日本。
楚大鼎(已發現的最大的圓鼎)2014年12月13日揭幕的國家公祭鼎的原型。
又稱「鑄客大鼎」,高113厘米,口徑87厘米,重400公斤。1933年出土於壽縣朱家集的戰國晚期楚幽王墓,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館。
楚大鼎(已發現的最大的圓鼎)2014年12月13日揭幕的國家公祭鼎的原型。 又稱「鑄客大鼎」,高113厘米,口徑87厘米,重400公斤。1933年出土於壽縣朱家集的戰國晚期楚幽王墓,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館。
毛公鼎(銘文最長的鼎)
西周晚期青銅器,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鼎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鼎內銘文長達500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
毛公鼎(銘文最長的鼎) 西周晚期青銅器,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鼎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鼎內銘文長達500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
 
盆鼎:器身似商代早期的深腹陶盆,圓腹平底或圜底,腹壁圓曲或近平直。图例为大盂鼎,周康王二十三年,陝西省岐山縣。
盆鼎:器身似商代早期的深腹陶盆,圓腹平底或圜底,腹壁圓曲或近平直。图例为大盂鼎,周康王二十三年,陝西省岐山縣。
罐鼎:器身似斂口束頸罐
罐鼎:器身似斂口束頸罐
鬲鼎:器腹作袋足形,似鬲,但實足,有雙耳。也被稱為「分襠鼎」
鬲鼎:器腹作袋足形,似鬲,但實足,有雙耳。也被稱為「分襠鼎」
有盘鼎,通高20.2厘米,宽16.4厘米,重2.26kg。此鼎圆形浅腹,二直耳,三夔形扁足,足中部有隔似盘。颈部饰兽面纹带,兽面中间凸起一道扉棱,恰似兽面的鼻子。在以往的考古发掘品和传世藏品中,带盘鼎较少见。此种形制的鼎在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中曾出土一件。
有盘鼎,通高20.2厘米,宽16.4厘米,重2.26kg。此鼎圆形浅腹,二直耳,三夔形扁足,足中部有隔似盘。颈部饰兽面纹带,兽面中间凸起一道扉棱,恰似兽面的鼻子。在以往的考古发掘品和传世藏品中,带盘鼎较少见。此种形制的鼎在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中曾出土一件。

青銅炊器·鼎·列鼎制度

鼎作為禮器在先秦禮樂制度中有著重要意義,用以「明貴賤,辨等列」的列鼎制度隨著國家制度的變遷與社會等級結構的變革而產生、發展直至最終消亡。
根據周代墓葬考古發掘中出土的青銅鼎分析,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為列鼎制度的萌芽階段,同級貴族列鼎多寡不一,尚未形成定製;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為正式形成與規範階段,部分墓葬列鼎數和文獻上所記載的「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的情況相吻合;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為列鼎制度的普遍僭越階段,出現了遵守與僭越列鼎制度並存的現象。
「列鼎」最早由考古學家郭寶鈞命名,指「形狀、花紋相似,只是尺寸大小依次遞減」的一組銅鼎,但實際上,學界所用的「列鼎」概念關鍵在於形制相若,是否大小相次並不用絕對限制。

青銅炊器·鼎·其他

鼎曾被用作酷刑烹刑的刑具,據文獻記載,因烹刑而死的有商末的伯邑考,西周的齊哀公,戰國齊威王時期的一個阿城大夫,齊湣王時的名醫文摯,楚漢爭霸時的酈食其、周苛等。
閩語區多將包括鍋、炒鍋在內的所有鍋具都稱為「鼎」,例如在閩南語中稱為「tiann」,閩東語中稱為「diāng」。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地方,則將一種呈圓錐形的生鐵材質炊具稱為「鼎罐」

青銅炊器·鬲(lì)

💡
鼎與鬲的區別 鼎的常見器形為三足兩耳或四足兩耳,而鬲也有三足兩耳或四足兩耳的,因此兩者需求從其他方面進行區分。舊說鼎是實足的,但實際上鼎也有不少空足或半空足的,因此通過是否空足並不能判斷一器物屬於鼎還是鬲。 在青銅器的分類中,一般將腹身與足明顯分為兩部分的稱為鼎,將腹部與足部區分不明顯的稱為鬲。
notion image
鬲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炊器,用於燒煮加熱。陶鬲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至戰國晚期,隨著灶台的普及,逐漸被釜取代。
鬲可以與甑(zèng)配套構成甗(yǎn),形成類似與蒸鍋的炊具,鬲在下盛水,甑在上盛食物,通過加熱鬲下部使水沸騰產生蒸汽將甑中的食物蒸熟。

青銅炊器·(zèng)

西周時期的青銅甑,現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西周時期的青銅甑,現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爲甗的上半部分,與鬲通過鏤空的箅(bì,平而有孔隙的竹器,墊在鍋底,以便蒸食物之用。)相連,用來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將甑中的食物煮熟。單獨的甑很少見,多爲圓形,有耳或無耳。
陝西當地有一種特產為甑糕,用糯米和大棗(也有雲豆的)製成糯米糕,因在「甑」這一特製的器具中蒸熟的故稱「甑糕」

青銅炊器·甗(yǎn,鬲和甑的合体)

notion image
甗在器形上可分為聯體甗及分體甗,分體的甗由上面的甑和下面的鬲構成,聯體甗分明顯的上下兩部分,上面與甑相似,下面與鬲相似。考古發現的青銅甗以聯體的居多。陶甗多為灰陶和黑灰陶質,器身有繩紋,有的在口沿下有雞冠狀附加堆紋。
甗下部的鬲用於煮水,上部的甑放置食物,兩者以箅相隔,甑上可能蓋有蓋子。部分甗出土時未帶有箅和蓋,可能為竹、木等其他材質,也可能埋藏前已經遺失。出土的青銅箅一般有線形或十字形的孔,供蒸汽通過。
商甗多為甑鬲合鑄,連為一體,甑上多立耳,甑體較深。這種甗不僅見於中原,邊遠地區也有發現。而上下兩體分鑄可以分合的甗,一般為一甑一鬲。晚商出現了一鬲三甑甗,三件甗聯為一體,故名「三聯甗」,如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婦好三聯甗。
甗鍑,戰國後,隨著灶台的使用,鬲的袋足逐漸退化而成為「釜」,而「甗」則成為甑的別稱,根據自身銘文由甑和釜構成的炊具也被稱為「甗鍑」。
notion image
 
  • Twi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