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roperty
Apr 25, 2023 08:56 AM
《翦商》是一部考古推理書籍,基於考古事實,對夏商的狀況開展了腦洞大開的推理。但又合乎考古發現的邏輯,即便考古大家許宏都挑不出什麽硬傷,並還爲之作序。既然是基於青銅時代的考古,其中提及的青銅器自然非常多,名稱在當代多不常用,難以準確讀出,因此在這裏從網上收集相關資料作一個整理。
中國青銅器是中國在夏商周時期的文化與科技的代表,具有特殊的社會地位,是森嚴等級制度的產物。中國青銅器最早出現於公元前五千年,到漢代逐漸由鐵器所取代,中國的青銅時代跨越了約三千年的歷史長河。青銅合金主要以銅-錫-鉛為主要原料。 補充1:純銅熔點高,熔化后流動性差,并且太軟。加入錫可以降低熔點,增加流動性,加入鉛后硬度增加,但是加太多會太脆。 補充2:彝(yí)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祭器。後來彝器成了中國商周時期青銅禮器的泛稱。
青銅樂器
主要的樂器有鐃、鐘、鼓、鎛、錞及鉦等。 根據鐘紐的形制差別,不同的鐘有「鐃」、「鐸」、「鎛鐘」、「甬鐘」、「鈕鐘」等不同稱呼。而編鐘是將各種不同的鐘按照大小、音階依次排列而懸掛在鍾架上。現存最大的曾侯乙編鐘是最好的代表。
青銅樂器·鐃
鐃,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金屬撞擊樂器。用在軍中,作用是給出停止擊鼓的指令。《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鐃止鼓」。鐃的形狀類似於鈴,但體型較大,口呈弧形。體闊大於體高,直立倒置,下有執柄,持槌敲擊發聲。
按《說文解字》,鐃其實是一種小鉦,行於殷商,為早期樂器。殷墟婦好墓出土五件成一組合,是為燕饗祭祀之用禮器。

青銅樂器·鐘
根據鐘紐的形制差別,不同的鐘有「鐃」、「鐸」、「鎛鐘」、「甬鐘」、「鈕鐘」等不同稱呼。

編鐘是將各種不同的鐘按照大小、音階依次排列而懸掛在鍾架上。現存最大的曾侯乙編鐘是最好的代表。
曾侯乙編鐘是1978年在湖北省隨縣(今隨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套編鐘,屬於國家一級文物及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編鐘是迄今已發現的古代編鐘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音律最全、音域最廣的樂器,證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5世紀),中國已經有七聲音階及絕對音高的概念,表明周代的文化與科技已達到很高的水準。

青銅樂器·鼓


青銅樂器·鎛(bó)
鎛是一種形制接近於鐘的樂器,不像鐘口呈弧狀,為平口。鎛體型比鐘大,器身橫截面為橢圓形(或趨向於橢圓的合瓦形)。早期鎛兩側多有鳥雲形、虎形、或者夔形的「翼」,裝飾華麗繁複。
鎛最早出現在商朝,春秋早期達到巔峰,沒落於春秋中後期,在戰國末期被鈕鐘融合。最早的鎛出現在南方地區,之後流行於大江南北。
現在發現的鎛有三件銘文上自名為鎛,即紷鎛(春秋中期,齊國),叔夷鎛(春秋晚期,齊國),邾公孫班鎛(春秋晚期)。其他的鎛形製像鎛,而在銘文中稱為鐘。
青銅樂器·鎛·早期的鎛
鎛出現於商朝末期。它是青銅樂懸中,出現較早的樂器,形製複雜,裝飾華麗。從形製上看,它與夏代,商代銅鈴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早期的鎛腔體多成橢圓形,或帶長方的橢圓形。
鎛最早出現於南方古越族的活動區域。此時南方的音樂學水平和冶金工藝並不低於,甚至在某些方面高於北方的中原地區。隨後在北方的中原地區出現。
最早的鎛,是江西新幹縣大洋洲殷代後期大墓出土的渦紋獸面紋鎛(單件),年代大約是殷墟中期後段(約公元前1100年左右)。
早期的鎛造型構思奇特,紋飾設計繁縟華麗,製造上需要極其高超的技術。後世的鎛與之相比,除了形體增大外,裝飾反而出現簡化的趨勢。


青銅樂器·鎛·中晚期的鎛
春秋中期前後前後,鎛在中原地區有了較大的發展。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各諸侯藐視周室權威,製造出更大,音樂性能更好的鎛。
體型變大。鎛體型更大,這樣可以體現它的禮儀功能,彰顯擁有者的地位和聲望。
與甬鐘相比,鎛的腔體有渾圓的趨向,銑棱不突出,枚較短,於口平齊。這些特點,使得數個鎛連續敲擊時,比甬鐘更容易造成「混響」,難以演奏節奏較快的樂曲。
由於這些缺點,編鎛自春秋晚期,逐漸走向衰落。春秋晚期大量編鎛,就形製和音樂性能方面均無新意。在戰國末期,被鈕鐘融合。
青銅樂器·錞(于)
錞于,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最早出現於春秋,盛行於戰國兩漢。山東、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陝西等地均有出土。錞于最早興起於北方,在中原地區,錞于主要用於戰爭和祭祀,其後逐漸向西傳播,春秋晚期開始為西南地區的巴人所接受,被用於西南各族的戰爭、祭祀、詛盟活動之中。此外,巴人的虎鈕錞于也是出土數量最多的一類錞于。

「錞于」一名,最早見於東周典籍,《周禮·地官·鼓人》記載「以金錞和鼓」,鄭玄注「錞,錞于也。圜如碓頭,大上小下,樂作鳴之,與鼓相和。」《國語·晉語》記載「是故伐備鍾鼓,聲其罪也;戰以錞于、丁寧,儆其民也,韋昭注「丁寧著,謂鉦也。」漢代《淮南子·兵略訓》記載「兩軍相當,鼓錞相望」。根據相關記載,錞于為軍用樂器,與鼓、鉦等配合使用。
青銅樂器·錞(于)·形制和使用方式
正如《周禮》鄭玄注所說,錞于「圜如碓頭(椎頭),大上小下」,錞于基本形狀就是上大下小,上成圜首,下體收斂成桶狀。而頂部的形制則不盡相同,有有鈕無盤的,也有有盤無鈕的,鈕有虎鈕、環鈕、橋鈕、馬鈕、龍鈕、鳳鈕、蛙鈕等形式,尤其以虎鈕居多。
通過鈕或者盤上的孔,用繩將錞于懸掛在架子上使用。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遺策中「擊屯(通錞)于、鐃、鐸各一人」的記載,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詛盟場面貯貝器上鑄有大群滇人舉行宗教儀式的場面,其中有兩人合扛一木,下懸一錞于、一銅鼓,銅鼓側懸,錞于則正吊於橫木之上,旁有一人執棰並擊之。這些表明,錞于屬於打擊樂器,靠擊打發聲。
另據《北史·斛斯征傳》記載「以芒筒捋之,其聲極振」,《南史·齊始興王鑑傳》記載用盛器置水於錞于之下「以芒莖當心跪注錞于,以手振芒,則聲如雷」。
青銅樂器·鉦(zhēng)
鉦又名丁寧,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軍用打擊樂器,孔穎達疏毛傳《詩經·小雅·采芭》說鉦是用來命令停軍的樂器,與鼓相反。它可能與鐃十分肖似,外形像鈴或鐘,上下相通,有柄。按《說文解字》既有「鉦,鐃也」,也有「鐃,小鉦也」之說。按劉學銚的說法,除去是一種鐘形樂器之外,它也可能是指鼓。


鉦的記載最早出現於是《詩·小雅·采芑》之中,在安陽殷墟中出土過商代的銅鉦,其形制「短闊、腹中廣而兩端尖、口曲、兩端斜上、柄向下、中通」。同時很多的鉦是以大、中、小一套三器的方法擺放的。到周代形制發生變化,多為「平口長柄、口下柄上」。